在上海吃瓜如何彰显底蕴?

位置:首页| 好水果资讯 2024-05-10 91

摘要: 经历了超长的湿哒哒天气,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暑热已至。   说起夏天,眼前就会浮现出各种冷饮和瓜果的画面,而这其中,西瓜一定是最重要的。记忆里,盛夏傍晚的弄堂里,隔壁邻舍纷纷聚在一起,躺椅支起来,凉席铺开来,蒲扇慢慢地摇着,此时端上一盆切好的西瓜,气氛必然被推向高潮。树上的蝉鸣与口中的...

在上海吃瓜如何彰显底蕴?

经历了超长的湿哒哒天气,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暑热已至。
 
说起夏天,眼前就会浮现出各种冷饮和瓜果的画面,而这其中,西瓜一定是最重要的。记忆里,盛夏傍晚的弄堂里,隔壁邻舍纷纷聚在一起,躺椅支起来,凉席铺开来,蒲扇慢慢地摇着,此时端上一盆切好的西瓜,气氛必然被推向高潮。树上的蝉鸣与口中的甘甜,一起组成了夏日最惬意的画面。
 
曾经的“深井冰西瓜”已属高级配置,红色瓜瓤,绿色瓜皮,一口下去凉气四溢。夏天最动听的声音,那一定是掰开西瓜时一声清脆的“嘣”。手起刀落,剖开了一整个季节的寄托。挖满一勺,一口下肚,甜意四散开来,那是何等的满足。
 
 
这样的场景已经深刻在很多人对弄堂生活的记忆中。难忘那些年的夏日,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深井冰西瓜”、啤酒,弄堂隔壁邻舍围坐一起嘎讪胡
01
 
上海地区种植西瓜的历史可上溯至15世纪。老早的时候,受到交通及物流的限制,外省,特别是北方的西瓜是较难进入上海市场的。夏季市面上唱主角的主要是来自周边及本地郊远地区。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海“西瓜出黄土桥者佳”。清代,叶梦珠《阅世编》中说:“西瓜之产于吾郡者,向惟闵行、周浦称最美。顺治中南桥一种,两头锐而复(腹)圆,状类橄榄,名曰橄榄瓜,其味尤为香美,超出诸种之上。”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沪郊西瓜以三林塘雪瓤瓜为最,味甜、质脆、水多,为西瓜中上品”。
 
 
《松江府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述
 
同治《上海县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述
 
清末,上海《图画日报》中“营业写实 卖西瓜”的内容
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今奉贤、浦东南汇、松江、闵行三林塘地区的西瓜种植源远流长,而且出品颇佳。翻阅上海的旧报章,可以找到不少关于西瓜的内容。
 
1886年7月31日《申报》的一则审案消息中提到“华捕称,昨见有人因买西瓜争斗,为将三人送案,陈阿南供,苏人从浦东三林塘贩运西瓜来沪,亭泊洋泾浜,已经卖在行中,究有李阿梅到船强欲买瓜,言明早已售出,李恃蛮不服,纠人寻衅击碎西瓜七十三枚,计资本洋七元……”虽然这其中主要描述的是案发经过,但从侧面我们也可了解到,当时三林塘西瓜在沪上已是颇受欢迎的消暑佳品,贩运及销售已颇具规模。
 
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沪产本地西瓜主要以南汇最为著称,然而历史上“三林塘西瓜”也曾显赫一时。除了前文中提及的同治《上海县志》,民国《上海县志》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向以三林塘产雪瓤蝴蝶子为最佳,近则稍逊。有名洋西瓜者,细皮、白瓤、红子。又有马铃瓜,椭圆、小如碗。又有崩瓜,长如枕。均极甘。”
 
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三林塘西瓜还有过一次品种改良的过程。1933年6月22日的《申报》上有较为详尽的记录。
 
 
农敎馆指导改良种法,浦东三林塘瓜类,素负盛名,尤以西瓜为最,近年来农家对于选种播种移植压藤等,每不经意,因之结实减少,而农家不自咎其方法之不良,徒自怨命运不济,更以运价之高贵,流氓之敲诈,奸商之剥削,竟致无利可图,故相率改种别项农作物,是以总产量年有减缩,三林农民敎育馆于今春瓜类播种之前,召集农民讲述及讨论,关于种植方法,手续极为详尽,一般农民对于种瓜之兴味,复以提起,现据该馆调查,仅实验区三里之内,重行种植者达一百余户,占田四百亩,发育亦颇健全,现该馆为减低运价,防止剥削计,特组三林瓜类运销有限合作社,一面呈请县府转呈市政府出示保护,从此三林塘西瓜、将复兴于沪市矣。
20世纪30年代后,“三林塘崩瓜”开始名噪沪上,皮薄,熟瓜弹指即破,雷震可崩,雷雨后常瓜破满地,形椭圆如马铃,人呼马铃崩瓜,浦东浦西地区普遍引种。此后,该品种名声远播,被日本引种,称“嘉宝”。
 
02
 
从地方志文献上看,浦东南汇、奉贤南桥等地的西瓜种植都可以上溯至清乾隆或更早,而且因为都地处浦东区域,且互相接壤,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断,三林塘、南汇、南桥等地的西瓜种植应该是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而当时外省入沪的西瓜主要是以浙江平湖为主。据《平湖县志》记载,明天启七年,已有三白瓜在平湖种植。此后外来移民在平湖城北郊卫家埭一带栽种一种枕头形西瓜品种,结出的果实形如马铃,人们便俗称它为马铃瓜,瓜瓤色黄,外表似虎皮,肉质细嫩松脆爽口,味道鲜甜,品质颇佳。而且还比较耐贮藏和运输,适合长途运输,因此在上海很受欢迎,售价也颇高,瓜农获利较多,自然也就愿意投入,栽培面积年年扩大,逐步取代原有三白瓜的地位,此后上海各地也有引种,从对“三林崩瓜”的描述来看,似乎应该与平湖的瓜种有一定关联。
 
上海是平湖瓜最重要的销售地,以至于品质与行情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瓜农的生计。1926年7月9日《申报》上的一则消息中提到“霉雨之中瓜田损失,平湖西瓜盛销于上海,味美价昂,为出口货之大宗。本年运瓜轮船亦已组织完备,不意霉雨连天,瓜田水没,碗大西瓜漂流入河,藤籽根拔难望良果,一般农人均已另起炉灶改种晚稻……”
 
夏天是一个瓜果的季节。当时西瓜被归类称为“地货”,在大热天,各类西瓜在地货市场上是最活跃的。虽然20世纪初之后,冷饮开始风行到都市的每一个角落里,但蜜甜的西瓜终究要比人造的冷饮品爽口得多,所以每年的盛夏,西瓜市场在上海,也还保持着相当的热闹。当时的西瓜的贩运和销售主要依靠水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各大商家在《申报》上刊出的西瓜销售广告。其中可见“平湖三白瓜”“平湖花皮瓜”“南汇瓜”等品种
 
1934年,上海南星书店出版的《最新种西瓜法》
图片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
 
20世纪30年代之前,上海有4处传统的西瓜市场,分别是十六铺,白渡桥,老闸桥和新闸桥。其后随着城市格局的不断变化,白渡桥瓜市逐渐消失。新闸桥与闸北华界隔河相望,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桥面经过相当长久的封锁,所以桥南的地货行,在战乱的环境之下,都关停歇业,过往的地货行,很多转为堆栈。
 
此后,上海较有规模的西瓜集散市场仅剩下十六铺和老闸桥。十六铺地处老城厢,又有大量码头岸线,成为瓜果集散地是顺理成章的。而老闸桥则更有意思,主要也是依托苏州河(吴淞江)水道的物流。当年,自福建路,北京路的转角上起,一直至老闸桥和南苏州路的街角上,所有的街面房,十有八九是开着地货行,每一家的门口横着一块市招,店堂里面堆满了西瓜等时令瓜果,还有倒挂着大串的香蕉。而特别是西瓜,堆得小山一样高,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20世纪30年代,老明信片上十六铺码头装运西瓜的场景
图片来源 |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1936年,苏州河边的西瓜交易摊位
图片来源 | CPA Media
 
地货行里,路面上,水门汀的石阶上,到处都是一箩一箩的大筐西瓜。每一个摊子上,坐着一个赤膊或穿着香云纱衫裤的大汉,在挥着蒲扇,旁边插一枝大秤。大淸早,西瓜贩子在老闸桥周边集中起来,看中了大箩筐里的西瓜,就和瓜摊旁边的大汉谈起价来,也有种瓜的农人经过中间人的介绍直接与买家讨价还价,成交提货。西瓜贩子买到了西瓜,便迫不及待地把西瓜扛回去,或是喊小车推回去,不是自已设摊出售,就是到每一条小弄堂里去叫卖。更有精明的市民,不从二道贩子手中买瓜,直接来老闸桥挑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而熙熙攘攘的老闸桥瓜市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1987年,长宁区工商局为了进一步畅通商品渠道,活跃市场,在三官堂桥(今苏州河曹杨路桥)南堍,紧邻苏州河开设曹家渡西瓜批发交易市场,曾经也是繁盛一时的瓜果集散地。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回忆,当时苏州河上运输西瓜的船队穿梭往来,沿途停靠各码头装卸瓜果,难免会产生损耗,破损的西瓜一般都会被弃置。久而久之,每当船工处理之时,很多沿河的居民就掌握规律,适时地端着各种脸盆来收纳破损西瓜,不亦乐乎。
 
 
1983年,苏州河西藏路桥以西的果品交易码头,可见许多运输西瓜的船只
图片摄影 | 陆杰
 
03
 
至上海解放前夕,虽然历经四五百年,但沪上西瓜的种植面积一直不大。解放初期,西瓜面积仅1万~2万亩,以农民自吃为主,小部分运往市区销售。上海市场销售的西瓜主要货源还是依靠浙江平湖。
 
此后,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农民种西瓜获利较多,因此西瓜生产逐步发展,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到1959年,郊县种植西瓜5.52万亩,比解放初期增长2倍多,除农民自食外,当年上市西瓜2.88万吨,约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受制于物流等原因,由运销不畅,西瓜腐烂问题严重,挫伤了瓜农积极性。1960年,市郊西瓜面积下降近万亩。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政府部门集中力量抓粮食生产,因此西瓜面积骤降。1963年,全市西瓜种植面积仅1.4万亩,回落到解放初期的水平。1965年开始,市政府把西瓜面积列入国民经济统计项目,当年种植西瓜2.26万亩。1966年,市政府又把西瓜列为计划生产内容之一。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西瓜生产恢复缓慢。市民需求难以满足,只好采取凭卡限量供应西瓜的方法。甚至有发高热病人需要吃西瓜,也要凭医生证明才能照顾供应。
 
 
1979年,川沙城河滨西瓜交易市场
图片摄影 | 茅正元
 
 
1981年7月,金山县亭新公社西瓜采收
图片摄影 | 任向群
 
 
20世纪80年代,苏州河上运输西瓜的船只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了西瓜种植面积。1982年,郊县种植西瓜11.44万亩,产瓜22.40万吨,上市18.29万吨,面积比1959年扩大1倍,西瓜上市量增加6.35倍,商品率上升到81.65%。1985年,对市郊西瓜产销体制进行改革,种植计划面积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产品由统购包销改为市场调节,价格也随行就市。放开了西瓜生产和经营,调动了瓜农的生产积极性,市郊西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1985年超过20万亩,1986年又扩大到26万亩。1986年因灾减产,西瓜总产量为23.53万吨,上市量为17.7万吨,基本解决了上海市民吃瓜难的局面。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上海西瓜生产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1988年,西瓜种植面积扩大到29万亩,上市西瓜44.3万吨,总产值2.1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创西瓜历史纪录。同时,西瓜产区扩大到171个乡。由于西瓜生产的效益比种粮棉作物高,一度出现盲目发展的趋势,市政府作出宏观调控的决策,根据国务院的规定,从1989年开始,每亩西瓜征收特产税10元。使西瓜种植面积保持适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1990年,全市西瓜种植面积为18.32万亩,总产29.01万吨。
 
由于历史延续的原因,上海市郊西瓜种植比较分散。20世纪50年代,西瓜面积较大的有上海、嘉定、南汇、金山、崇明5个县,其他各县(区)也有种植。20世纪80年代,由于城区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嘉定、宝山、川沙4个县(区)的瓜田面积逐年减少,南汇、奉贤、金山、崇明等远郊各县的瓜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近郊4个县(区)种植西瓜仅为4425亩,占2.43%;远郊4个县种植西瓜15.57万亩,占85.33%。
 
说到南汇西瓜自然首先会想到“8424”,这四个数字,在上海几乎可以说是西瓜的代名词。事实上,南汇及上海远郊种植的西瓜种类还是较多的。据《南汇县新志》记载:清初,南汇西瓜品种有乌皮黄瓤、乌皮白瓤、花皮雪瓤等。光绪初年,还引进洋西瓜种植。1959年,南汇有浜瓜种植,“浜瓜”又称“马铃浜瓜”,是南汇有名特产,瓜质鲜甜多汁,皮薄易碎,稍一重放,即行崩裂,亦称“崩瓜”,从种类上看,很可能是“三林塘崩瓜”的近亲,古巴等国家还曾慕名前来引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南汇县种植的西瓜品种有“解放” “台黑”、“华东26号” “中育1号” “浜瓜” “黄蜜” “蜜宝” “湘蜜” “金钟冠龙”、“伊选”等,这些品种在上海其他县(区)也广为种植。
 
20世纪80年代,许多品种被淘汰,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种的改良换代已经提到有关农技人员的日程上。当时,南汇尝试着从天山脚下的新疆引进西瓜新品种。一开始引入的是伊选良种,这种瓜皮薄、肉脆、汁多、糖度高,在市场上可谓一枝独秀;但因皮实在太薄、易裂,运输比较困难,甚至瓜农从田地里摘回家,瓜就已经破了,优势渐退。
 
1984年,是西瓜种植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育种专家吴明珠教授在几十组试验配比组合中,培育出了最为出色和优秀的第24组良种。由于是早熟品种,故名“早佳8424”西瓜。“8424”的名字正由此得来。
 
在市农业局专家帮助下,原南汇农技人员与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所接洽。1989年,早佳“8424”西瓜成功引入上海,并在南汇三墩、东海、书院、六灶等地试种。
 
该品种生育期为90天,从开花到成熟约30天,适宜中、小棚双膜栽培,单果重3~6公斤,皮薄汁多,鲜甜可口。特别让南汇瓜农兴奋的是,此地种出的“8424”西瓜,经测试,糖度要比其他地区还高,口感更甜,一举成为南汇西瓜的当家品种,并冠名“南汇8424”西瓜。
 
“8424”一炮打响,在华东六省一市西瓜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整个20世纪80至90年代,南汇县西瓜品种以“早佳8424”为主,辅以“京欣1号”还有“新红宝““丰抗1号”“红大”“郑杂7号”“浜瓜”等。1998年,“早佳8424”种植面积占全县西瓜总面积的60%,“京欣1号”占30%。
 
1999年起,南汇县推广中小果型品种,如红肉西瓜:“早春红玉” “春光” “红小玉” “黑美人” “拿比特” “秀玲” “福运来” “红佳” “黄福” “喜春” “开宝”等;黄肉西瓜有“特小凤” “黄小玉”“小兰”“橙兰” “和平” “雅欣”“金凤風”“蔚兰” “黄瓤”等;还有一种果肉双色西瓜称为“水蜜双色”。
 
2000年,南汇县西瓜品种以小果型西瓜“早春红玉” “春光” “拿比特” “万福来” “特小凤”等为主。中果型品种“早佳(8424)” “京欣1号”等为当家品种。2001年,推广“奉贤早蜜” “春光”,全区种植面积达666.7公顷。
 
2006年,西瓜品种主要有“早佳8424”“春光”等,优质品种的覆盖率占种植总面积的79.8%。2007年,南汇西瓜品种由以前的中果型、小果型平分秋色,转为以中果型西瓜“早佳(8424)”为主导品种,该品种春季的种植面积为1382公顷,占西瓜种植总面积的57.2%;小果型西瓜中的“春光” “春红玉”种植面积快速萎缩,种植面积为438.58公顷。
 
 
2003年,南汇惠南镇种植的“三林塘崩瓜”
图片摄影 | 华正国
 
 
2005年,金山漕泾镇种植的8424西瓜(左)及南汇大团大棚中的8424西瓜(右)
图片摄影 | 张文献 倪秀红
 
 
上海市区街头的流动瓜贩
 
2009年,上海市场中促销的8424西瓜
图片摄影 | kris krüg
 
前文提到,上海历史上因质量上乘而闻名遐迩的“三林塘崩瓜”,由于产量低,20世纪70年代一度绝迹。1978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抢救名瓜种质资源,从日本引回原种再度种植,至今在上海一些郊区保留少量种植。崇明还有一个西瓜老品种,俗称老黑皮,20世纪90年代种植1000亩~2000亩,主要用瓜皮加工西瓜酱罐头,供外贸出口。
 
新世纪以来,上海郊区西瓜种植生产区域化趋势越发明显。西瓜种植以沿海沿江的浦东新区(南汇已并入)、金山、奉贤和崇明为主。2009年4区县西瓜种植面积17.8万亩,占全市境域西瓜种植面积20.2万亩的近八成。
 
近五年来,上海市西瓜生产面积呈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17.5万亩次下降到2019年的7.97万亩次,减少54.46%。其中浦东新区和崇明区是上海西瓜的主要种植地区,两区的西瓜生产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一半左右。西瓜春季大棚亩产量在2200公斤~2700公斤,全年平均亩(次)产量在2300公斤左右。2016—2018年亩产相对稳定,而2019年因气候原因西瓜春季大棚平均亩产量下降明显,为2235公斤,全年平均亩(次)产量2194公斤。
 
从全市西瓜种植品种来看,中型仍然以“早佳8424”“抗病948” “京欣”等品种为主,小型西瓜以“小皇冠”“早春红玉”等品种为主。特别是近年来,“早佳8424”已占据绝对优势,平均种植面积占西瓜总面积的90%左右,地位无可撼动。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类社交、电商平台的涌现,西瓜,这种传统上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时令水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线上销售模式中。包括电商平台、微信营销、卡券等,各显其能。而线下销售依旧以批发市场、门店销售、团购、田头直销等。
 
从数据来看,线下销售特别是批发市场是上海地产西瓜的主要销售方式,占总销售量的50%~60%;线下的门店销售、团购、田头直销约占销售量的30%~40%。西瓜线上销售从2015年开始起步,到2019年销量已经接近总销量的10%,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2010年6月,上海市农委组织全市西瓜评比
图片摄影 | 华正国
 
 
商家正在将新采摘的8424西瓜装箱打包运送给客户
结尾的话
 
上海地区西瓜栽培起步早、品种多、档次高、品质优、上市供应期长,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但是现今物流发达、运输便捷,再加上上海的市场需求不断递增,全国各地的西瓜都瞄准上海这个大市场。近五年来,进入上海市场的外省市西瓜数量稳步增长,从2015年的25万吨上升到2019年的36万吨,占上海市场西瓜消费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进入上海市场的外省市西瓜主要来自海南、江苏、山东、云南、广西、浙江、辽宁等省份,其中海南、云南、广西主要供应上海秋冬西瓜市场,江苏、山东、辽宁等北方省份主要供应上海夏季西瓜市场。
 
然而,上海依旧有着优势。上海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瓜农有着保持竞争优势,稳步发展的积极姿态。不断调整种植品种,不断提高科学种瓜水平,不断推出更耐湿、更抗病的品种,还有众多“吃瓜群众”对“8424”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沪产瓜一定会越来越香甜。END
 
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农业志》及各区县志
 
历年《上海年鉴》
 
市农委:2018、2019、2020年“上海市西瓜行业全产业链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分析报告”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申报》资源:爱如生申报数据库
 
“申知沪志”小组诚意奉献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评论...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